《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浅谈审计职业化的外部环境

 
来源: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4-22
 

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和《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》都明确提出要“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”,这在中国审计发展史上是第一次。审计职业化的理论研究紧跟其上,甚至上升到了“是当代中国审计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,是未来审计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,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现代审计体制的必然要求”的高度。一时间,“审计职业化”似乎近在咫尺、触手可及。但冷静地想一想,审计职业化建设其实没那么简单,如同审计文化建设一样,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且在这个漫长过程中,必须随同建设或改善的是审计职业化的外部环境。 一、审计职业化的管理环境 审计职业化的管理环境,是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履行审计监督管理职责,所必须的诸如党政领导认同、法律法规充分授权和不同执法主体之间的关系协同,这是审计职业化的制度保证。 一是党政领导的认同。现有审计管理体制下,审计项目计划须经党委、政府和组织部门安排或审批,审计处理处罚和审计结果公告要充分尊重党政领导的意见,有时审计过程能否深入、审计覆盖面能否扩大也须党政领导首肯。不可否认,各级党政领导对审计职业的重视和支持,多数时候比法律制度授权保障更管用,只有党政领导重视,审计成果或业绩才能得到认同,才会有更多的“批示”或“批转”,问题整改也才更有成效。然而在现有管理环境中,由于宪法没有修改,即便实行了省以下审计机关的垂直管理,也不代表审计的职业化建设就水到渠成了。省以下垂管,但审计“一把手”任命可以委托当地市委组织部门定夺,这就为审计垂管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。审计职业化的管理环境能否得到改善或说审计独立性能否得到强化,是须持续考虑的问题。 二是法律法规的授权。这么多年来,无预算支出或超预算支出,挤占挪用涉农涉灾专项资金等问题屡审屡犯,足以说明审计履责的权限非常有限。审计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,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话,本来都应该是法律赋予并保障的,但事实不是。就如屡审屡犯问题,审计只有建议整改权,被审计单位整不整改,审计说了不算,“整改”早成了审计成果难以提升的软肋。同时对单位财务收支进行正常监督,作为“正业”的审计与作为“副业”的纪委监察、检察等部门相比,其力度和深度是完全不同的。要碰上党委办、政府办、纪委办、公检法、财政等“硬茬”,审计处理处罚更是“废了武功”。审计的地位与作用很大程度建立在审计处理处罚上,审计处理处罚如无充分授权,审计就会在经济社会运行中难有立足之地,审计职业化也就只能纸上谈兵。 三是执法环境的改善。众多监管部门“职能交叉”、“群雄割据”是当前审计执法环境的显著特征,且在这种环境里,审计监督管理的份额越来越少。金融审计除农村信用社偶尔会由省政府授权外,均与省、市、县审计无关;份额有限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,物价、纪委监察、检察等部门从各自的职责目标和部门利益出发,只要挨得上半点职责边缘,就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介入监督,与审计争抢一杯羹;企业审计,首先是中央企业被审计署拿走了,其次是地方国有企业没有政策支持早已关停并转,有政策支持的,又有国资委和政府部门多方管理,审计很难插得上手;资源环保审计,目前审计一方面缺乏专业人才,知识技能跟不上,另一方面审计执法依据不足,审计监管非常肤浅。不同职能部门的权力分配格局已经固化,要想改变现状使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非常困难。执法执纪部门瓜分了为数不多的管理份额,审计综合监督就可能空有其名,审计全覆盖就可能会出现管理盲区,审计职业化也就会有瑕疵。 管理环境的改善会加快审计职业化建设的进程,如审计知识技能的提升,团队精神的磨合等。但光有这些还不够,还须审计服务环境的同步建设和改善。 二、审计职业化的服务环境 审计职业在众多职业中率先开展职业化建设,目的是想审计职业化后可以更好地提供服务。服务与被服务形成了一种关系。接受服务的至少要为审计服务提供可行的标准,同时乐意接受服务。 一是审计服务的标准。审计服务标准科学、完善与否,影响和制约审计职业化成效。职业化的审计服务是否符合质量要求,是否达到服务的目的,最终要得到党政领导的认同,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,这是审计服务的标准。但审计服务的标准并不是由审计自己制定的,而是由接受服务的被审计单位或其所在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的,比如某专项资金的筹集、使用、管理办法和财政投资项目绩效评审管理办法等,制定办法的是财政和项目资金相应主管部门。审计就是对照这些办法与审计对象实际执行结果,来评价或鉴定审计对象,有时也会对办法本身提出意见或建议。制定办法的部门根据审计意见或建议来修改和完善这些办法。可以肯定的是,制定或修改审计服务标准的主管部门总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,因而不管怎么完善也都有其漏洞,这些漏洞可能是因管理环境变化和发展而客观存在的,也有可能是主观故意保留的。 二是接受服务的态度。审计对象接受服务的态度,直接影响审计职业化建设能否深入。现实环境中,那些制定行业标准的如财政、发改委、国资委、土地、环保、教育等职能部门是非常强势的,其实际职权比审计大得多。他们一方面制定审计服务标准,另一方面又接受审计的服务。如果这些强势部门接受审计服务的意愿并不强烈,甚至表面上虚心接受,暗地里却做手脚对付审计,就会使得审计进退两难,顾此失彼。再如果这些部门没有职业化或职业化程度不高,审计服务的技能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,久而久之,审计职业人甚至没有了提升技能、创新服务的信心。比如计算机审计,审计硬件有了,软件有了,审计技术方法等能力也有了,但被审计单位没有建立数据库,或不提供联网电子数据,你的计算机审计技能就无用武之地;还有屡禁不止的建筑企业资质挂靠问题,施工企业没有财务账证表资料,甚至连流水账都没有(我们知道他有,他就是故意不提供。审计没有法律法规授权处理处罚资质挂靠问题,移送处理的效果又取决于建筑行政主管部门。),审计走不下去了,想了解此项工程建设耗用的材料,以分析判断工程质量和隐藏的腐败问题没了可能。就这一点,建筑行政主管部门要不要职业化?其职业化的具体特征或职业化程度应该怎样? 知识、技能、道德、素养等是每个部门、每个职业都必须具备的,并不唯独审计。在诸多职业中率先开展审计职业化建设,能否达到职业化的预期目标,还取决于审计职业化的社会环境。 三、审计职业化的社会环境 审计率先职业化,意味着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更高、要求更严,审计职业压力也就更大。作为经济社会里众多职业之一种的审计,常常面临审计职业规范化与职业道德和个人情绪的矛盾冲突。这种矛盾冲突需要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来化解。 长期以来,社会公众一提到包括审计在内的公务人员,第一印象就是高收入、高地位、高稳定的“三高”好职业,只有业内的人才知道,其实不然。同是公务人员,不同的职业和同一职业不同的岗位、不同的职务,“三高”的内涵差距很大。就说审计职业,相比较有的职业来说,审计人经常出差,大项目审计时还经常“白加黑”、“五加二”,家庭照顾不了,离婚率居高不下。审计职业化后能不能保证审计人面临压力和困苦而毫无怨言,且从不考虑跳槽别的更轻松、待遇更好的职业。审计首先是一个职业,是审计人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手段,其社会属性非常明显。审计职业基本的要求解决不了,职业化只能是空谈理想和抱负。只有审计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并略优于其他职业,才可以留得住审计人,才能使审计人克服困难,努力参与和配合审计职业化建设。 与此同时,审计职业还应给审计人带来足够的发展空间。如果只有严格的职业化要求,却缺少发展空间,工作几十年,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前途,即使不跳槽,也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。事实上,不同职业如审计与上述强势部门相比,同一职业不同的岗位如审计内部的办公室、财金处、投资处与其他处室相比,个人发展空间是大不相同的。不是因为他们能力有多强,贡献有多大,实在是因为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源更多,他们的职业岗位更受领导重视和关注。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不同,可能使一部分人稳定上进或重为人处世而轻做实事,也可能使另一部分人感觉“晋升无望”而心灰意冷。职业化的意愿各不相同,职业化进程和质量必受影响。 此外,社会公众对审计职业的欢迎度也影响着审计职业化。随着反腐进程的深入,社会公众对审计的要求更多是希望多披露问题,越严重越好。须知这样的重担,审计难以负荷。但负荷不了也得负荷,这是一把双刃剑,社会公众对审计的兴趣越浓,对审计成果的要求越高,对审计结果的公开透明越强烈,审计职业化建设才更有动力,才更能得到来自各方的监督和支持。只是期望社会公众的这种欢迎是积极的、正面的,是出于审计治理国家经济的真正目的而来的。


文章来源: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 网址: http://zgsjxxyff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31692.shtml


上一篇: 正德厚生 经世济用——一个鲜为人知的厚生会计
下一篇: 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_地下水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的影响分析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